Pathology 病理研究生教育

 
 
您的位置是>硕士点简介>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硕士点简介

       本学科于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招收及培养硕士生20年。1986~1999年为广东   省重点学科和重点课程;2003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经过20多年的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的科研实力,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等工作条件良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较高。现正在努力创造条件,力争近年成为博士点。现对本学科简介如下:
       一、学术队伍
       现有教师3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或高级实验师7人,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4人。博士3人(其中双博士学位1人),硕士21人(在职在读博士学位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
     1.  学科带头人:
      胡新荣,男,教授,留学归国博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和瑞典Uppsala大学遗传病理学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曾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肿瘤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造诣。曾主持或参加过广东省重点学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瑞典国家肿瘤基金课题、美国NIH课题和俄罗斯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课题等,已在国内外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42篇,SCI收录18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SCI收录8篇),总影响因子在33以上。参编专著2本。目前主持部级和省级课题3项,厅级2项,科研经费49.5万,主要从事癌前病变演变成浸润癌及癌转移复发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申请了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主要学术骨干:
      1)姚运红,女,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留英归国人员。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等多项科研课题。从事鼻咽癌侵袭转移分子机制及干预研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SCI收录1篇),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2项。现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市厅级科研课题5项。
      2)何志巍,男 ,教授,归国博士。曾为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助理教授。长期从事鼻咽癌变机制研究,承担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基课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1篇(SCI收录9篇)。获省部级成果奖2项。

      二、研究方向
       1. 鼻咽癌的病因学研究:本课题组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EB病毒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① 构建荧光蛋白标记的GFP重组EB病毒GFP-EBV-LMP质粒;② 应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焦显微镜体外观察被转染细胞形态学变化及检测了其生物学特性的变化;③ EBV-LMP基因表达对鼻咽癌细胞生长分化的影响及细胞内信号传导的变化;④ 用反义LMP阻断实验观察LMP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其中部分研究项目与英国曼彻斯特PATERSON癌症研究院协作进行。并已取得了有一定意义的成果:①发现了EB病毒特异性抑制生T细胞和一些重要细胞因子的改变且EB病毒和鼻咽癌有密切关系,筛选出具有调节免疫功能作用的中草药,② 重组反义EBV-LMP质粒和端粒酶核酶显示抑制鼻咽癌细胞生长和促凋亡;③ 构建了GFP-LMP转染细胞的裸鼠移植及转移示踪模型。相关研究获得省部级课题1项、市厅级课题3项资助,发表论文48篇。《重组EBV-LMP基因转染及表达对鼻咽癌细胞生长特性和HLA表达的影响》获2000年湛江市科技进步二等奖。《EB病毒LMP1对鼻咽癌细胞凋亡和转移的影响》获2003年湛江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鼻咽癌发病学及其防治研究:本课题组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应用基因重组、基因转染和反义技术等方法对鼻咽癌的发病机制进行了研究,明确了EBV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及其侵袭、转移等演进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以人低分化鼻咽癌上皮细胞系(CNE-2Z)为对象对一批海洋生物和中草药进行抗鼻咽癌和抗EB病毒药物进行了筛选,发现了一些既能抑制鼻咽癌细胞生长也能抑制EB病毒繁殖的海洋生物和中草药,从而初步筛选出海洋Ⅰ号抗鼻咽癌的活性成分,并进行了相关的体内外实验,1999年已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为99102633.0)。另外初步建立了EBV-TK/GCV基因治疗系统,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正在探讨将海洋生物开发成为抗鼻咽癌新药物的可行性,相关研究获得市厅级课题3项、学院标志性成果1项资助,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EB病毒与鼻咽癌关系的前瞻性研究"获广东省科学进步三等奖。
      3. 鼻咽癌转移及其分子调控机制、转移干预研究:本课题组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鼻咽癌侵袭转移及其干预机制的研究。唐慰萍教授主持课题小组率先建立起世界上第一株低分化鼻咽癌细胞株CNE-2Z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成功建立起人鼻咽癌自发性高淋巴道转移裸鼠模型,获得高、低不同转移潜能的鼻咽癌细胞克隆株;在各种鼻咽癌细胞模型基础上研究了鼻咽癌放射抵抗和耐药的原因,筛选出对放射与药物敏感度不同的鼻咽癌细胞株,初步明确了产生耐药、放射抵抗的机制。目前正在研究姜黄素对鼻咽癌转移的干预、放射敏感、放射耐受和放疗增敏的机制。相关研究获得省部级课题3项、市厅级课题8项资助,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人鼻咽癌裸鼠体内自发性高淋巴道转移癌细胞的筛选及相关生物学特性研究》获1998年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人鼻咽癌中遗传表型、增殖能力、EBERs异质性的系列研究》获2002年湛江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4. 癌前病变演变成浸润癌及癌转移复发的分子机制:本课题组在HPV感染、病毒分型、病毒癌基因表达和突变、细胞癌基因突变或扩增、抑癌基因的突变或丢失、关键基因的甲基化、以及某些细胞周期调控基因的功能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多年的研究。研究项目曾受瑞典国家肿瘤基金、美国NIH和俄罗斯科学基金等资助,目前受国家人事部留学人员科技项目择优资助经费、广东省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湛江市科技招标项目等资助。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如J Exp Med,影响因子16)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①确立宫颈癌癌前病变和宫颈癌可多克隆起源;②建立了一个依据HPV16癌基因的亚型分类方法;③发现HPV突变体同时存在于同一例的癌前病变和浸润癌;④提出HPV可在宿主体内突变的新观点。本课题组诣在确定癌前病变进展、维持、消退的分子标志,作为早期宫颈癌癌前病变分子分型及早期分子病理诊断宫颈癌的方法,以寻找可供诊断、治疗、预防和预后的新的分子靶点。从而使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和HPV的研究为宫颈癌癌前病变的诊断、预后和HPV疫苗的研制产生提供重要依据。目前正在对"子宫颈癌前病变演变成浸润癌的早期分子病理标志"、"抑癌基因如p16等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申请了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三、科学研究
       1.科研项目: 5年来,目前承担各项科研课题3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7项,市厅级课题12项)。目前科研经费161万元。
       2.获奖成果:5年来,获得市厅级科研成果奖励3项,中国发明专利1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
       3.发表论文:5年来,发表科研论文228篇,其中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42篇,被SCI收录26篇。

     四、人才培养
      4.1研究生培养:本学科于1985年就获得硕士授予权(全国第三批),招收研究生20多年。5年来共招收硕士研究生31名,授予硕士学位21人,目前在读22人。现有硕士生导师6人。在确保培养质量的基础上,2003~2005年研究生招生人数稳步增加,每年增加2~3名。在研究生的教学培养中,建立了导师负责制、试讲制、听课制等制度;在研究生科研工作中,建立了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中期汇报、结题报告等制度。培养的研究生质量好,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其中病理学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获国外博士学位5人,获国内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7位,正在欧美国家做博士后研究的6位。而病理生理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约30%获国内外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近三年,硕士生参加的课题有9项,发表论文32篇,年均10.7篇;有4名研究生被学校评为优秀研究生。现正在与第四军医大学联系联合培养博士生。
      4.2本科生教学:本学科一直是本校教学管理优秀单位及示范单位,承担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等多门课程的教学,教学效果显著。近年来多名教师被授予市级以上优秀教师称号,如2004年黄培春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陈小毅被授予"南粤优秀教师"。本学科也是我校率先使用CAI课件授课,和使用基于局域网和网络环境教学模式,为本学科的发展开辟新的局面。建立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并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如开展PBL教学及双语教学等。5年来本学科点承担各级教学研究项目共11项,发表论文50余篇,参编教材2部,教研成果奖1项。其中《基于网络环境的病理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研究》获2004年第三批广东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课题,《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环境中病理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获2004年广东医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


       五、学术交流
      近三年,参加国内学术交流活动33人次,年均11人次。邀请国内外专家在本学科作学术交流3次(2003年2月, 吴秉铨教授,病理组织的分子诊断;2005年6月,日本Motoshige Kudo 教授,Tokyo Medical University,栓塞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病理机制,手机幅射致癌的研究;2004年4月,英国John Arand博士,曼彻斯特PATERSON癌症研究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鼻咽癌EB病毒病因的研究进展。)。加强了与国外科研项目的合作:继续与英国曼彻斯特PATERSON癌症研究院合作研究鼻咽癌及EBV;胡新荣博士2004年回国后一直与国外研究小组保持学术联系和交流,何志巍博士2005年回国后一直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保持密切联系,并进行学术交流,现正在建立合作项目,合作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六、工作条件建设
      6 1. 实验室:本学科点实验室面积约1750m2;目前有细胞培养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及准备室、PCR实验室、分子病理实验室、分子病理生理实验室、免疫组化室、激光及图象分析室、裸鼠实验室、低温冰箱室和细菌室等。此外,本院广东天然药物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学院分析中心的一部分大型仪器和实验动物中心的动物实验室,也可提供给本学科开展科研工作使用。5年来共投入经费22万元来改善工作条件。
      6.2.仪器设备:本学科点现有仪器设备共225台(套),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33台(件)。仪器设备总值为308万元,这些设备基本能保证本学科开展一般的实验及研究工作。近5年来共投入经费170万元来更新仪器设备。
      6.3.图书情报资料:本学科点现拥有中外杂志藏书共7.55万册、中外文期刊72种.近5年用于订购图书杂志的经费约为15万元。本学科点共有23台电脑可供上网,通过图书馆的数据库和互联网,更便利于查阅国内外文献。

      七.管理工作
     该硕士点参照学校研究生管理的有关文件精神,出台了《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研究生日常工作考核与管理办法》、《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学优秀硕士论文评选办法》等管理规定,研究生考核管理制度健全,并配有专门的研究生秘书,管理人员到位。

 

==版权所有 copyright 广东医科大学病理学系ALL Rights Reserved==